楊式太極拳述真(內功理法釋要):魏樹人 作

練習太極拳必須要內外兼修、融陰陽為一體。欲求太極內功,必須先掌握符合太極拳原理的練習方法。內功理法是培養神意氣的必由之路,所以傳統太極拳的行拳走架既講究身形手勢,更注重內功理法。二者絕然不可分割。

有很多學練太極拳者因循一種不正確的習拳方式,即先學套路,待套路熟練之後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復習練毫無理法的空拳架過程中,身形手勢已經認 同了僵滯有力的錯誤運動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時,這種含有僵滯之勁的運動方式已然積習成弊,鑄成了很難排除的障礙,以至於日後雖長期盤拳,內勁卻總也不 能運化,更無法企及豁然貫通的境界。

先師傳留下來的正確教拳方式是從一開始就講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導身形手勢的正確運行。拳架之理法對各個部位都有明確的指導意義,遵照先輩傳留下來的寶貴經驗循序而進,才能儘快地步入正軌以求深造。

楊式太極拳注重內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術,術又必須由招式退出。招與術互相依存而相輔相成。不可以先練招後學術,亦不可光學術而後練招。初學時外 形招式通過模仿會先掌握,而內功理法由於看不見、摸不著而不易得其要領。因為在初學階段神意氣不聽人的意識調遣,招與術的融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學者首 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中每招每式的演練都要做到拳論所說的“意在先”,自姑至終都是以意念引導形體的運行,絕無片刻隻在走“空架子”。譬如當“起勢”尚未抬手之際,而由靜極而生動的起勢意念早已開始在周身醞釀,使各部位的內功理法依序到位。

當拳架練習進入中級階段後,理法頗為繁多,每種招式都有一種固定的理法,此式與彼式間的理法又能相互變換和衍生。當進入較高層次後,理法的互蘊互變是自然 產生的,無須大腦思考。先師曾講,在演練拳架時,招與術相互配合到能隨心所欲時,會自然演變出現一種奧妙。全體透空、無我無為之境界是從培養手與腕的柔軟 開始的,一舉一動要完全依賴拳架理法的引導,而後方能逐步進入鬆散通空的階段。故特別提醒有志於學拳者對拳架理法須認真探索和理解。以下擇要介紹拳架理 法,加深讀者的印象,以免習拳者誤入歧途。

一、懸頂
關於“懸頂”,拳譜中有“虛領頂勁”、“頂頭懸”、“百會上頂”等講法。先師教拳從來不提上述講法,只講解秘傳的要領“後脖頸蹭衣領”。蹭是頸項松直,微微旋動著向後輕貼衣領。在頸蹭衣領的過程中,頸椎漸漸趨於正直,身體姿勢 亦會自然中正,在達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會忽然間“一定”,頭部適得其中,自然神清氣爽,輕鬆舒適得恍如烏有一般。頭部輕鬆的感覺能令心中舒暢,而內心 的舒適感又會自然流露到顏面上,現出微微啟唇的笑意,如此周身內外都處在恬靜、平和的意境中。經常注意使後脖頸蹭衣領,可以保持任督兩脈經氣的暢通,氣通 則血行,從而消除大腦供血不足、頸項長年酸癰、玉枕不通等癌疾。

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頸部松直與頭正之間的關連,意識不到頭部不正對於拳勢以及身體的危害之甚,就會聽任頭部在不留意間俯仰成弊。如下頦過於回收,會令頭部低垂,頸前受壓,呼吸受阻,血液迴圈不暢,導致精神萎靡不振。頭部上揚則會令頸後受壓,內氣只能迴旋於夾脊與尾閭之間,而不能貫通玉枕。三關不通則頸項酸痛不適,頭部發憋、發漲,甚至導致眩暈等疾患。惟有做到了頸部松直才能使頭部中正安好,這在理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二、眼神
正確掌握了頸項松直的理法,頭部便會空空如也,眼神自然能做到視而不見,並牽連兩耳也聽而不聞。頭部輕鬆的感覺會使內在之精神舒暢地流露到顏面上,現出微微笑意。

不要把眼神的視而不見誤解為眼光凝滯,似一潭靜水般沒有流動和變化。眼神之出入自然與心意相通而使神氣產生開合變化。運用眼神融入拳架動作之中時惟要留 意,眼神之出時必定伴之以入,眼神之入時必定隨之以出,如此出入相間、迴圈有致,才能真正做到眼神的運用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合。

當眼神內斂和內視時,並不牽連著眼瞼下垂而閉目或眯起眼睛不往前看;當眼神凝視一點時,也並非用力努目。如果不能正確地利用眼神,則會導致雙眼努得酸痛,非但於養生無益反而有害。

三、虛腋
人們練拳時通常只注意沉肩,卻往往忽略虛腋。誤以為肩向下沉墜就是肩部的正確動作。其實有意使肩下沉會導致肩頭在向下抻拉之力的作用下頗感沉重與疲累。

關於虛腋,先師所傳秘法是“腋下夾著兩個熱饅頭練拳”。對此,先師曾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細心地點撥道:當你從剛蒸好的熱氣騰騰的籠屜裏往外抓饅頭時,那一 瞬間的手形與態勢就是對虛腋要領的生動詮釋。這時手上拿捏的勁道分寸感極強,因為再緊一分就燙手,再松一分饅頭又拿不起來,同時也迫使你的手形也非要保持 若即若離、恰到好處地虛攏狀態。“腋下如夾看兩個熱饅頭”,既淺顯又形象地說明瞭虛腋在鬆開的同時又要相合那種寓對立於統一之中的奇妙騰虛勁勢。盤拳時始 終想著兩腋下夾著熱饅頭,則兩肩、兩臂的內氣自會騰然暢行。久習之後便能習慣成自然,虛腋的形成便不必再人為地操作。

錯誤地使兩腋虛離開,會導致兩肘翹張和兩肩僵緊,內氣因此受阻。兩腋不虛,兩劈就會緊貼軀幹:肩松不開,內氣便受憋難通。

四、肘墜腰圈
真正理解了懸頂與虛腋的作用和意義之後,就能正確地處理和體現兩肘與腰圈間的關係。對此,先師所傳的要領是“肘意墜向腰圈”。所有的太極拳動作都是肘離腰 圈最近,肘意墜向腰圈之後才能做到內外相合、以肘帶腰或以腰帶肘演練拳架,從而自然形成軀幹與上肢動作的協調一致與默契配合。

腰圈是肘的後援,肘的運行始終離不開腰圈的支持和援助,否則,手臂的動作與周身不合,上肢動作勢必流於空泛,導致整體姿勢的虛浮之弊。肘意與腰圈相互配合,肘自會適度張展,不會內夾軀幹和形成90°死角的現象。

五、鼓腕
理解了兩肩、兩肘的理法後,接著就要探求腕部的理法。腕部的秘傳要領是“鼓腕”。但鼓腕不是單從形體上做到將手腕背部隆起。先師曾講,鼓腕先要使腕部松 開,松腕不可在骨肉之形上做左右俯仰的調整,否則左松則右緊,前舒而後張,總也不得要領。應意想腕與手之間猶如脫離開一樣,使手鬆軟、旋轉靈活,不受腕的 牽扯和控制,從而呈現猶如無手般的空靈之感。正如先師所講“沒有手,腕是禿肢”,直正體會到沒有手的感受之後,方能實現練拳時梢節柔軟,繼而才能進入“鼓 腕”。從形體上看腕部有微鼓之勢,但絕不能以形代意,應意識到形的微鼓是受內氣的催促所致。不可片面地模仿鼓腕之形,而忽略了鼓腕之意。當腕部鬆開時,腕 與手之間如隔著一道鴻溝,內氣之通出如騰越鴻溝而貫通兩岸,此為鼓腕的真實用意所在。先師講,真能進入腕部鬆開階段,手腕會有較長一段時期感到不吃力,甚 至連提一暖瓶水亦覺艱難。待內氣貫足之後,腕內勁不僅能恢復,還會比以前有所增強。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